牦牛角,中药名。为牛科牛属动物牦牛(Bos grunniens Linnaeus.)的角。分布于青藏高原,北至昆仑山,阿尔金山和祁连山西段,东至四川西北部,南达西藏境内。味酸、咸,性凉。具有清热解毒、凉血熄风的功效,常用于高热惊痫、血热出血等病症。
性味
味酸、咸,性凉。
归经
归心、肝、胃经。
功效
清热解毒,凉血熄风。
主治
用于高热惊痫,血热出血等病症。
用法用量
内服:锉碎先煎,15-30g,亦可锉末冲服。
炮制
采集加工
全年均可宰杀,宰杀牦牛时锯下牛角,阴干或低温烘干。
炮制方法
取角,去骨塞,洗净,镑片、丝或软化切片亦可。
形态特征
原动物体形大而粗壮。成年雄兽长达3.6m,肩高可至1.6m。体重500kg以上,肩部有凸起的隆肉。耳小。四肢短而粗。雄性角大,角基略扁,二角距离很大,角先直升,再向外,复向上弯曲,角尖又有向后弯的趋势。被毛暗褐色,头和背部的毛短而光滑,体侧、颈、胸、腹、尾部均具长毛。吻部、鼻部稍呈白色。尾下垂时踵部。
生长环境
野生者栖息于高山峻岭,能耐寒冷而畏热,常数十成群。分布于青藏高原,北至昆仑山,阿尔金山和祁连山西段,东至四川西北部,南达西藏境内。
药材性状
牦牛角先直升,再向外,复向上弯曲。成年牦牛角长均在30cm以上,基部直径可达5-lOcm,色黄黑相间,表面光亮,无横纹,极坚韧。牦牛角片,丝黑黄色,半透明状。
相关论述
1、《山海经》:“牦牛,牛属也,黑色,出西南。”
2、《本草纲目》:“酸、咸、凉,无毒。治惊痫热毒,诸血病。”“牦牛出甘肃临洮,及西南徼外。野牛也,人多养之。状如水牛,体长多力,能载重,迅行如飞,性至粗梗。髀、膝、尾、背、胡下皆有黑毛,长尺许。其尾最长,大如斗,亦自爱护,草木钩之,则止而不动。古人取为旌旄,今人以为缨帽。毛杂白色者,以茜染红色,山海经云:潘侯之山有旄牛。状如牛而四足节生毛。即此也。其肉味美,故吕代春秋云:肉之美者,牦、象之肉也。”“苏颂图经误以为牯犀角者是也。亦可用,而功不及犀。”
3、《医林纂要》:“牦牛,甘,温。功用略同牛肉。”